关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 2021-09-26 01:28 来源: 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浏览量统计:
打印 分享到 :

乐山市民族地区包括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金口河区(以下简称“两县一区”)。“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民族地区抢抓机遇、夯实基础、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乐山民族地区基本情况

乐山是个多民族的市,有彝、回、苗等4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峨边、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及享受民族县待遇的市辖金口河区构成乐山民族地区范畴,幅员面积5376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1.91%;总人口38.0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8万人,约占民族地区总人口的31%。水能、矿藏和森林是民族地区主要优势资源。峨边黑竹沟、马边大风顶、金口河大峡谷等,是民族地区有待进一步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据统计,民族地区2014年实现GDP总量92.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占全市的比重7.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1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6.48亿元,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23.23亿元,同比增长11.8%。人均GDP绝对数为25230元。规模以上现价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6.89亿元,同比增长20.2%,占全市的比重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同比增长12.1%,占全市的比重6.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0.9%,占全市的比重7.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86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158元,同比增长10.9%。

二、“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两县一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抢抓机遇中整合优势,在深化改革中完善机制,在克服困难中狠抓落实,在保持稳定中加快发展,经济社会有了长足进步。

(一)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以彝家新寨建设为载体的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明显改善了项目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为促进小凉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取得了较好政治、经济效益。一是基础建设日臻完善。先后改造国、省道路189.88公里,新改建县乡公路11.5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339.4公里,有效解决了100多个村出行难题。新建小微型水利设施243处,沼气池3140口、垃圾处理池107个、民俗广场16个、商贸场所89个、农家书屋147个,解决安8.05万人全饮水、11372户入户用电难题。发动群众改水、改厕、改厨、改圈,落实彝区新生活行动“五件套”8760户。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了具有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水电、冶金、建材、磷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一批支柱产业,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两县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3家,实现工业的利润总额为38824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10.9%。三是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就业促进稳步提升。建成茶叶、脱毒马铃薯、中药材、珍稀食用菌、黑猪、绿色土鸡等各类产业基地30个,发展各级龙头企业32家,专合组织185个。茶园面积17.18万亩,万亩以上茶叶乡镇8个,千亩以上专业村45个;初步形成马铃薯种植“127”推优格局,即1万亩核心示范片、2万亩高产展示片、7万亩辐射带动片;种植天麻、牛膝、红豆杉等名贵中药材21万亩。2014年,“两县一区”共实现特色农业产业产值近9亿元,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多元。新增彝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4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9.08亿元,初步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

(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进一步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基础教育远程研训、师资队伍建设等“八大计划”,推动彝区教育事业跨越发展。先后新(改)建中小学校23所,近4.5万名彝区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2.5万名享受“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开通了华西医院远程诊疗系统,完成了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体系不断健全,彝区城乡基本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三)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满足。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民族地区风土人情、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矿藏资源开发等宣传报道,配合市委组织部拍摄小凉山民族风情励志电影《彝寨天使》,激励年轻一代扎根山区,服务彝区,引起强烈反响。从2012年起,会同乐山电视台开设《走近小凉山,感受一越千年》电视专题片,全方位反映民族地区各行各业发展成效,提升彝区知名度,凝聚彝区扶贫开发合力。依托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和有关社区群众文艺团体,成立“乐山民族艺术团”,打造民族艺术精品,促进民族政策法规在干部群众中的普及。举办《彝人的活态记忆—小凉山彝族神话历史传说故事人物画展》,《彝家新寨瓦几瓦》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增进干部群众对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赢得理解和支持。由市委组织部、市民委、市扶贫移民局共同精选彝族题材音乐专辑《走进小凉山》正式出版。围绕实施“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文化强市项目工程,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峨边突出“黑竹沟”文化特色,对甘嫫阿妞传说故事进行开发,举办甘嫫阿妞选美大赛,打造歌舞剧《甘嫫阿妞》彝族文化品牌,建设黑竹沟文化旅游基地。马边突出大风顶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打造充满民族风情、感人至深的歌舞剧《妮柯菩拉》(春暖花开),建设大风顶湿地文化旅游生态基地。金口河突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最美峡谷文化品牌,建设融探险、地质科考、观光为一体的金口大峡谷文化旅游长廊。大力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行动,积极推进彝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会同市妇联有针对性地开展“彝区农村妇女巧手活动”,通过“亮刺绣”打造创业品牌、“送技术”提升创业素质、“送资金”增强创业能力、“送卫生”普及健康知识、“送文明”倡导健康生活的“一亮四送”活动,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致富路子,使彝区妇女在推进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中撑起“半边天”。配合扶贫开发,印制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宣传彝汉文手册,《彝家新寨瓦几瓦》—乐山小凉山彝家新生活掠影彝汉文宣传画册。

(四)民族团结不断巩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竭力营造扶贫开发良好氛围。组建宣讲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积极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群众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民族地区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稳定;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弘扬。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坪社区、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乡烟峰村、四川犍为县职业高级中学、乐山市金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峨边黑竹沟景区被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单位;“十二五”期间,在彝区广泛开展“讲文明、尚科学、改陋习、树新风”宣传教育活动,在彝家新寨开展“团结星”、“洁美星”、“孝爱心”、“致富星”、“文明星”五星家庭评选活动,在彝区妇女中开展巧手致富活动,把实现中国梦转变为干部群众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生动实践,使主题教育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五)干部队伍不断加强。注重在一线培养选拔干部。2011年换届以来,县级部门班子调整中,调整24名部门正职,其中14名有乡镇工作经历。近年以来,“两县一区”财政共拿出70余万元,举办村干部“农村经济管理函授大专班”两期,培训农村干部240余人;依托市、县党校培训各类党政人才2000余人次;依托农委办、就业局等组织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居民近4.5万人次,充分发挥“田秀才”“土专家”作用;选送1000余名教育、卫生系统骨干人才参加省市专业技术培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乡镇领导班子中,有少数民族干部150多名、占乡镇领导干部总数的51.9%;县级部门科级领导干部中有少数民族干部184名、占县级部门科级领导干部总数的37.3%。选配9名县级部门总工程师,其中,打破事业单位身份限制,选任3名专业技术人才任部门总工,实行聘任制管理;提高6名优秀事业干部的职级待遇;选拔9名优秀事业干部担任副乡镇长。选派2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两化互动”彝家新寨建设等专题培训,75名科级及以下干部参加省、市相关培训。分批组织干部到大凉山、甘孜藏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128名年轻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先后选派20多名少数民族县级干部到中央、省、市委党校参加培训,100多名科级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市、县委党校培训。扎实开展“双千工程”、“人才援藏”和“人才援彝”行动,先后选派1名副县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到藏区工作,选派5名干部到对口帮扶单位、省市部门挂职锻炼。

(六)法制体系不断健全。坚持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两县一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加快了民族立法的进程,以法律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顺利施行。制定并颁布了自治县实施《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四川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四个补充规定和自治县实施《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彝族语言文字条例》、《水资源管理条例》、《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单行条例。通过民族立法,规范了自治县各项社会事务管理,依法行使自治权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不大。工业经济属典型的电冶结合型的上游工业,以矿石采选冶炼为主的资源消耗型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高耗能、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能力还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二)发展不够、后劲不足、水平不高。表现在民族地区与全省民族十强县相比,GDP总量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后劲不足表现在民族地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地区项目储备不够,特别是符合国家重点投向的大项目严重缺乏;水平不高表现在工业中重化工占到了95%以上,工业企业布局散乱、规模不大、质量和效益不够好,度电工业增加值仅1.28元,投入与产出远远落后于省、市平均水平。

(三)财力薄弱影响民生改善,基础落后制约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虽然得到改善,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扭转。近年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但民族地区仍然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产业结构难以优化,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难以聚集,基础带动的效应难以发挥。

四、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我市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民生项目的扶持力度。二是将我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及金口河区同步纳入享受三州同等政策待遇。三是及时出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补偿具体措施,保护民族地区的合法权益,把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