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教概述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代印度,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为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公历元年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统,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在我区传播的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和三法印。四谛是讲苦、集、灭、道四个真理。指出世界一切皆苦,分析了痛苦的原因,强调唯有信佛才能摆脱痛苦。八正道是讲实现成佛的八种正确的途径或方法,只要照此办理就能成佛。十二因缘是讲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是佛教全部宇宙观和宗教实践的基础理论。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印,是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要用这三种标记来证明是否为真正佛法。"诸行无常"是说世界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诸法无我"是指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涅磐寂静"是说超脱生死轮回,进入佛教最神圣的境界。
·佛教历史及我国佛教的主要派别概况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20岁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释迦牟尼去世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亦称三大语系。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太虚、圆瑛等大批爱国僧人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首任会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形成了三大语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汉藏二系属大乘佛教,巴利语系属小乘佛教,亦称“上座部佛教”。
藏传佛教(藏语系)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10世纪晚期,形成了红教、花教、白教、黄教等具有西藏特色的藏传佛教不同的教派。
15世纪初,宗喀巴改革宗教,严格戒律,创立了格鲁派(即黄教),其势力日渐强大。至清代,得到清帝的大力扶植。清朝正式承认格鲁派的活佛转承,并册封其中最大的两个活佛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令分别统领前后藏僧俗事务,成为整个藏区精神上的和世俗上的领袖,逐步形成藏区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
·佛教基本信仰
佛教教义的根本在于断定“一切皆苦”而寻求解脱。相传释迦牟尼在做王子时,见到世间种种苦相而立志出家修行,以求解脱苦难之道。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首次宣讲俗得的道理,称为“初转法轮”,佛陀在世说法的主要内容是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
1.四谛
四谛,也称四圣谛。“谛”是真实不虚之意,即真理,有“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中四个最基本的道理。
苦谛,是指世间充满痛苦。通常说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由“苦”入手宣扬教义,说明佛教最关心的是人生问题,所追求的也是人生的解脱苦难。
集谛,亦译习谛,有召集、集合、熏习之意,是在探讨苦的原因。佛教认为苦的原因在于造业(过去所思所为的积存)。烦恼(贪、瞑、痴)和渴爱。这些都出于“无明”,即把虚幻不实的东西当作真实的目标去追求,故而生出无尽的苦。
灭谛,亦称寂灭、入灭、涅槃,是佛教所求的境界,即达到永久解脱苦难的涅磐境界。
道谛,是灭烦恼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就是修行。佛教的修行不只靠信仰,也不仅主张苦行,而强调、重视“智慧”,求“智慧解脱”。其主要方法是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简说为“三学”:戒(戒律,基本是五戒,多的到八戒、十戒、数百戒)、定(禅定、止散乱心)、慧(又译“般若”,明了佛理)。大乘佛教又将三学发展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成为大乘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
2.轮回与十二因缘
世间众生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之中不断转生,如车轮旋转,无穷无歇,被称为“轮回”,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基本思想。释迦牟尼运用因果关系详细分析了轮回报应的过程,探求人生苦的原因,归结为“十二因缘”。把生命流转的过程分解为十二支,讲“三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要摆脱因果轮回之苦,只有通过修行佛法,悟得苦、集、灭、道的真谛,观想透彻十二因缘间的因果关系,灭尽天明。无明尽则行尽,以此类推至老死尽,跳出轮回报应的因果链。
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都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修成可证得罗汉果或辟支佛果。随着佛教的发展,许多派别认为,这种解脱,只是求得个人的解脱,不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他们倡导应该普度众生,行菩萨行,以成佛果,并自称“大乘”。大乘佛教对“色”与“空”、“空”与“有”等名相进行了深入探讨,发展出庞大的佛学思想体系和众多派别。
·佛教的主要活动
水陆法会
亦称"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等。近年加上空难,亦称"水陆空吉祥大法会。"水陆法会的时间较长(少者7天,多者49天),规模较大(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甚至上百)。主要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供品以饮食为主。举行法会时,在寺院内悬水陆画像26席,分内外坛。外坛设有大坛:由僧众24人礼拜《梁皇宝忏》;华严坛:有2位僧人阅《华严经》各一部;法华坛:7位僧人每日读诵《法华经》各一部;诸经坛:7位僧人每日读诵规定的大乘经典;净土坛:7位僧人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楞严坛:7位僧人每人每天诵《楞严经》一部。内坛主法1人,正表1人,副表1人。一切悉按仪轨进行,张贴大榜。每晚悬挂九莲灯、大幡,并放瑜伽焰口。"独姓水陆"系单独一家出资举办。"众姓水陆"常称万人水陆,由众多在家信徒共同出资举办。
春节烧头香
农历正月初一,是佛教弥勒菩萨诞辰。寺院都要隆重举行法会,以示纪念。在家信徒则认为春节到寺院烧香礼佛,可以得到佛的护佑,一年之内吉祥如意。因此,不少善男信女在正月初一前往寺院赶烧头香。各个寺院在这天都是香客盈门,香烟绕缭。
除夕撞钟
撞钟本来是寺院日常佛事活动之一,其后,逐渐形成除夕夜听钟声,迎新年习俗。据佛经说:"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佛教人为,人生有108种烦恼,除夕听钟声,可以驱除旧年烦恼,带来新年幸福欢乐。
佛诞节
亦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佛寺届时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供养各种花卉。另外,还举行拜佛祭祖、施舍僧侣等庆祝活动。节日的时间:中国汉族等地区一般为农历四月初八。
盂兰盆会
亦称"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盂兰盆"是梵文音译,意译是"救倒悬"。据佛经载,释迦牟尼弟子目连,看见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母亲解脱。中国自梁武帝(502年~549年在位)开始,设"盂兰盆会"。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内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佛事活动。
观音诞辰
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的诞辰日,纪念观音的节日还有:六月十九日是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涅日。佛教认为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因此每当观音诞辰,不少善男信女往寺庙进香。
成道节
亦称"成道会"、"佛成道日"、"腊八"。谓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后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后体力恢复。后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中国佛教徒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嗣后吃"腊八粥"遂演变为民间习俗。
方丈升座
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的住持称方丈。方丈正式进院就职,举行的典礼称升座。升座仪式时,两序僧众持函恭请方丈进院,四众弟子夹道伫立,钟鼓楼鸣钟击鼓,侍者比丘分别手执提炉、幢幡、锡杖,捧香炉盘簇拥方丈进入寺庙。方丈首先至各殿礼佛说法语,然后进行升座。升座,即设一高坛,上置方丈席位,四周陈设庄严。侍者请方丈升座,送蒲团给方丈席位,方丈先礼佛,后升座,手拈檀香三支,祝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国运昌隆。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中国佛教的主要节日
一、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泼水节、花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汉族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傣族定在清明节后十天。
二、佛圆满节,是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为每年五月中旬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日)。
三、成道节,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汉族地区的僧尼在十二月八日皆要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俗称腊八节。
四、观音的纪念日,在中国主要有三个: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诞生;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
·藏传佛教概述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流传于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居住地区。它是在公元7世纪时,由印度传入的密教与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以及藏族地区的原始宗教--"苯教"相互影响、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早期主要有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行宗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俗称黄教)。在清政府的扶持下,格鲁派从17世纪中叶执掌西藏的政教大权。由于西藏地方政权实现了对全西藏地区的有效控制,格鲁派对各教派统治地位的确立,再也没有新的教派出现。顺治年间,清政府正式册封宗喀巴再传弟子达赖和班禅喇嘛。此后,达赖和班禅采取转世相承"金瓶掣签"的办法,且须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是怎么回事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佛教向亚洲各地的传播始于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232年)统治时期。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乘”是指运载工具。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释迦牟尼圆寂后约百年时间,佛教徒中的一些人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形成了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大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大乘佛教就是从佛教部派的分化中产生的。大乘佛教信徒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涅般木境界之彼岸,“救渡一切众生”成就佛界,而贬坚持原始教义,只求“自我解脱”的教派为“小乘”。
·什么叫受戒?
佛教徒通过一定的仪式,接受佛教戒律。佛教徒出家,成为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窃、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以后还须受具足戒。对比丘(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和比丘尼(女子出家受过具足戒者)要求更严格。中国汉族地区实行《四分律》中,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